
近日公映的国产体育电影《冲·撞》,饱含激情和热血,又带着重庆山城浓浓的烟火气。影片以重庆“码头工”橄榄球队的真实故事为原型,用质朴的“普通人逆袭”情节,撞开观众对体育精神与地域文化的双重共情之门。
影片勾画了来自市井街巷的普通人群像:送外卖的小哥、退伍后开货车的中年人、半辈子坐办公室的大叔,还有厨师、拳击手、学舞蹈的男生等,教练则是幼儿园的英语外教。他们不是从事橄榄球这项在中国尚属小众运动项目的天才,相反,他们有的被质疑“不勇敢”,有的不被家人理解、支持,有的在生活的泥沼里摸爬滚打多年,已经有些倦怠。但那束梦想的微光偶然将他们聚集在一起,让橄榄球成为破局的支点,他们组成的“草台班子”用10个月的连败打底,在第十一个月开始赢球,最终战胜国际联队,获得全国业余橄榄球联赛冠军。
《冲·撞》让角色以“小黑板教学”的方式科普橄榄球比赛规则,再以轻喜剧方式降低认知难度,从而巧妙地带领观众跨过体育电影的专业门槛。更重要的是,影片将镜头焦点对准“人”而非“球”——赛场上的每一次冲撞,既是战术的博弈,更是自我突破的隐喻。当退伍军人用送货车练习折返跑,当拳击手在夜市用沙包模拟对抗,当教练顶替队员上场,凭借“彩虹球”绝技力挽狂澜,观众看到的不是体育竞技的高精尖,而是普通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靠近热爱。
该片监制管虎曾说,这个故事中的热血、友谊与拼搏精神是打动他的关键。影片中多次出现两方队员互相冲撞的镜头——队员们或肩并肩联合起来组成人墙,或单人出击截杀,帮助持球进攻队员最终“达阵”,得分取胜。影片告诉观众:体育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冠军奖杯,还有个体站在一个引以为豪集体中的认同感以及在对抗中突破自我,看见自己的潜能。这种对体育本质的精准捕捉,让影片超越了类型片的局限。
影片也实现了对地域文化的银幕突围。导演蒋佳辰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洪崖洞的璀璨灯火、龙兴足球场上人们的冒雨奔驰、朝天门长江大桥跨越天堑的豪情……这些地标不仅是背景板,更是人物精神的外化。作品将地域特色与人物性格深度绑定,让每个角色都带着“雄得起,不认输”的山城基因。这种根植于地理环境的坚韧,使观众相信,这群山城普通人可以为了梦想拼搏到底。
走出影院,耳畔还回响着片中人物用重庆方言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声声呐喊。在与生活中艰难险阻的一次次“冲撞”中,许多人或许都曾止步不前。但只要有梦想,有一群并肩的“兄弟伙”,有一股“不认输”的狠劲,终能赢得自己的一片天。这,大概就是体育电影动人的力量。(作者:文依)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(2025年05月23日 第07版)
本文转载:1905电影网,若侵权请联系删除